看新闻,广东佛山为了防控基孔肯雅热,在亚洲艺术公园和中山公园投放了5200尾灭蚊鱼。消息一出,迅速引发热议,大家都在好奇,这种专吃蚊幼虫的小鱼,真能成为对抗疫情的“奇兵”吗?
基孔肯雅热来势汹汹,截至7月24日,佛山5个区已累计报告确诊病例超4000例,顺德区就占了3627例 ,虽说都是轻症,但也不容小觑。蚊子是传播基孔肯雅热的“罪魁祸首”,投放灭蚊鱼,就是想从源头把蚊子的“后备军”消灭掉,降低蚊虫繁殖率,切断传播链条 。
灭蚊鱼,学名食蚊鱼,别看它个头不大,灭蚊实力却超强。研究表明,一尾饥饿数天的雌食蚊鱼,一天最多能捕食438条蚊幼虫,就算在正常水温下,每天也能捕食二三十条 ,堪称“蚊子幼虫终结者”。而且这种鱼耐污染、适应力强、繁殖能力高,早在20世纪初就被引入我国,在珠三角地区已经扎根多年 。
不过,用灭蚊鱼灭蚊,真的万无一失吗?答案是否定的。食蚊鱼原产于北美洲,是不折不扣的外来物种,还被列入了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物种。它的适应能力极强,能在4 - 40℃的水域中生存,无论是污水还是含氧量低的水,它都能活得好好的 。繁殖能力更是惊人,一年能产3 - 7次,一次能生20 - 40尾鱼苗 ,幼鱼30天就能性成熟继续繁殖,简直是“超生游击队”。
更麻烦的是,食蚊鱼可不只钟情于蚊子幼虫。当水域中有其他更“美味”的食物时,比如鱼卵、其他小鱼小虾,它就会毫不犹豫地“移情别恋” 。上世纪60年代,云南滇池引进食蚊鱼灭蚊,结果它把滇池原生的青鳉鱼逼到濒危 。在其他国家,食蚊鱼也闯了不少祸,它吞食蝾螈幼卵,导致美国部分河流里的蝾螈数量锐减甚至消失;在澳洲,濒危的绿金腹蛙数量越来越少,背后也是食蚊鱼在捣乱 。
这次佛山投放灭蚊鱼,虽然初衷是好的,但也引发了不少人的担忧:投放之后,灭蚊鱼会不会失控,破坏当地的水域生态平衡?其实,佛山相关部门也想到了这些问题,所以投放时特意选择了封闭的公园小湖,还严格控制投放数量 ,尽量降低风险。但即便如此,食蚊鱼扩散的风险依然存在,毕竟它的适应和繁殖能力太强了。
用动物对付动物,看似是巧妙的生物防治手段,但稍有不慎,就可能引发新的生态危机。在应对基孔肯雅热疫情时,我们既要看到灭蚊鱼的灭蚊效果,也要时刻警惕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。未来,如何在有效防控疫情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找到平衡,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。你说呢?
道正网配资-配资平台最新-股票线上配资-网上股票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